755年安史之乱爆发,改变了大唐的命运,也改变了李白的人生。
李白是一个内心很矛盾的人,他身上仿佛有两个小人一直在拉扯。
一个一直劝他要走向仕途当大官报效祖国,完成从小的梦想;
一个又一直在说当官累,当大官更累,人生要活的自由潇洒,最好是能够成仙。
在两个小人拉扯之下,李白从他二十多岁仗剑去国开始,就一直往返于仕途和寻仙问道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上。
所以当他得知安史之乱爆发后,本在庐山上寻仙问道、快意潇洒的他,心中爱国血液蹭的一下沸腾起来了。
只是或许他久在山中,看不懂天下大势,在唐肃宗已经在灵武登基之后,错上了永王的船。
结果他还未在平叛中大显身手,永王就被哥哥给收拾了,而自己也成了阶下囚。
本想出山平叛军,事到临头叛逆竟然是自己,现实就是这么让李白感到无奈。
但他也反应过来了,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命,为了自己的理想,他开始展开了自救,给曾经的好友写信。
最后在妻子多方奔走、好友宋若思等人的帮助下,保住了一条命,但还是判罪流放夜郎。
乾元二年(公元759 年),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朝廷大赦天下,从而重获自由。
当时安史之乱并未平定,年过花甲的李白这几年虽然历经挫折,但心中的爱国心并没有消失,仍然想去到李光弼处,为讨伐叛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可李白毕竟老了,可惜他还未到目的地就患病了,只能无奈作罢。上元二年(762年),生活窘困、年老多病、自感时日无多的李白,不得已而投奔自己的族叔李阳冰,并把自己一生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。李白病榻前交代完后事后,过往种种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沉甸甸的,仿佛让他有种窒息的感觉。最后李白又想起二十岁年少的自己,想起故去多年的李北海,想起了那扶摇直上的大鹏,飞了几十年,最终还是力有未逮……对此,李白念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诗——《临终歌》。
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。
余风激兮万世,游扶桑兮挂左袂。
后人得之传此,仲尼亡兮谁为出涕?大鹏展翅飞起之时的气势能够震撼八方,遗憾的是它才飞到一半的时候,却因为力量不济而无法翱翔了。
即便如此,大鹏勇气、精神也一定能够激励后世之人,因为他的梦想始终是能够在那扶桑神树旁边飞翔,只是未能如愿而已。后人必定也会把大鹏的故事口口相传下去,可如今孔仲尼已死,又有谁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。在李白这首绝笔诗当中,他是在回想、思考自己的一生,他表面上是在说大鹏,实则大家都明白,这是在用大鹏来比喻自己。
李白通过大鹏这一形象,世人展现了他那豪放不羁、潇洒快意的形象,表现了他壮志凌云、伟大抱负的气魄理想,同时也流露出他这一生,未能才尽其用的悲凉和遗憾,读来让人不胜感慨。
李白的一生,说他时运不济,他却潇洒过一生,收获粉丝无数,而且能凭诗歌留名千古;说他令人艳羡,可他想追求的无论是成仙还是当官,渴望发挥才干,建立一番事业的政治期望他却始终没有实现,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。世事就是如此,怎么做、怎么选都有遗憾,命运无常,就连诗仙也被它玩弄于股掌之间。但无论如何,李白身上的那自信从未丧失,他即使在闭眼前那一刻,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才华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,自己能和圣人孔子成为知己。这是他的自信,到头来没有成功施展抱负,只是因为那煌煌大唐无人信他用他,所以才成为遗憾。如今自己即将离开人世,遗憾已经无法避免,但他又想到自古曲高和寡,他死之后后世之人会如何看待他的思想,是否能认可理解自己的思想。
传说孔子在打猎时候见到了死去的麒麟,在惋惜如此圣物死去的时候,也悲叹自己的思想不能得到传承。李白用在这里,一方面深信后人对自己的逝去会无限惋惜,另一方面慨叹后人是否会真正的读懂他。李白也许不会想到,他生前虽然没有达到“成功”带着遗憾离场,但他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。这些诗歌就像大鹏挥动双翼所产生的余风,始终激荡着后世,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喜,让他的去世,也随之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。大家都宁愿相信李白不是病死榻前,而是醉酒之后泛舟江上,逐月而去天上啦。因为李白不论是潇洒的诗仙,还是翱翔的大鹏,都应属于天上,而不是在人间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